我待得最長時間的那一家日本語學校,是以著重正統文法所聞名的。同様地,亦以忽視口語聞名的。課堂上除了一起,或輪流朗讀課文之外,幾乎不用開口說日語。即使上了研究班,要用日語作口頭報告,也只是預先寫好說辭,然後照著讀出來。讀出來的也只是書面語,與日本人日常所說的口語大相逕庭。
又是日文小測驗的時候了。
我待得最長時間的那一家日本語學校,是以著重正統文法所聞名的。同様地,亦以忽視口語聞名的。課堂上除了一起,或輪流朗讀課文之外,幾乎不用開口說日語。即使上了研究班,要用日語作口頭報告,也只是預先寫好說辭,然後照著讀出來。讀出來的也只是書面語,與日本人日常所說的口語大相逕庭。
又是日文小測驗的時候了。
幾年前,張小嫻出了一本叫《不如,你送我一場春雨》的書。文人果然是文人,「春雨」帶給我無限迷思。春雨與「夏雨」的分別當然知道,因為後者是一名藝人。但春雨與秋雨和冬雨相比,又有什麼特色,能夠有幸得到文人的垂青,選用為書名的一部分呢?春雨夾雜著的是泥土味?還是青草味?還是萬花待綻的微香味?
學了日文之後,啊,原來其實是「不如,你送我一杯粉絲」的意思。
最初學日文,只是學到五十音的時候,一個朋友問我為什麼日本人這樣奇怪,回到家的時候總是說沒什意義的公式對白;「我回來了~」「你回來了~」
「ただいま」「お帰りなさい」
「いってきます」「いってらっしゃい」
這兩套公式對白,耳熟能詳吧?但除了順口說說之外,你有沒有細心研究包含是什麼意思呢?
我想不少人會信奉「看日劇,可以學日文」,並視之為金科玉律,但事實是否這樣理想當然呢?
試過不少次,當我跟對方說我在學日文,他就會劈頭一句說「 莎唷娜娜呀嘛,我都識日文架!」
學了日文不久,就學到日文中「我愛你」就是「愛してる」。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說明書本上寫的,未必就是生活中會常用的。
不少語言也有方言,日文也不例外。大阪的方言就是關西話。
正如一個外國人學了中文和普通話,會完全搞不懂廣東話一樣,我學了日文十年有多,卻一點關西話也不懂。
早前上過「日本事情」其中一堂提及関西弁,部分資料節錄以下。
外語老師可以分為以下四類;
1. 以那個外語作為母語而懂得廣東話的人
2. 以那個外語作為母語但不懂得廣東話的人
3. 學過那個外語並且曾在當地待過一段時間的人
4. 學過那個外語但沒有在當地待過一段時間的人
究竟哪一種外語老師最適合呢?
本來打算寫一篇我在看日本漫畫《NANA》學到有關戀愛的日本語用語。但我查一目惚れ(ひとめぼれ)的時候,卻發現原來一見鍾情或有玄機。
如果有人對你說:「我的名字叫小可愛!」
受....... 得了嗎?
香港有不少女生以 Kawaii((かわいい)作為自己名字,而「かわいい」在日本語中,就是可愛的意思嘛, 所以不就是「我的名字叫小可愛!」嗎?
在廣東話,對別人的稱呼大概只會分為兩種:第一種是對對方存有敬意,或跟對方不相熟,就會稱呼對方的姓氐,然後加上先生/小姐/女士/太太(或其他頭銜,如博士、醫生等);而相熟的則會直呼其名。
在日本語,以我所認識的,就有如下:-
さま.さん.こ、くん.ちゃん